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尋找第三空間

清大社會所教授 李丁讚
2007.07.17 載於中國時報

第三社會黨宣佈成立,並積極尋找優秀的年青候選人,投入立委選舉。該黨以「第三社會」為名,就是要突破目前兩黨對立的困境,嘗試為台灣找出第三勢力的空間,創造一個嶄新的政治文化。但是,在兩黨政治中,第三勢力有其存在的空間嗎?在回答這個「可能性」的問題之前,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為什麼台灣社會需要第三勢力?如果英美等民主先進國家的兩黨政治都沒有問題,為什麼台灣的兩黨政治出了問題?

其實,政黨政治本來就是對立的政治,縱使在先進國家,政黨之間的競爭也很劇烈,不足為奇。但在台灣,政黨之間的競爭往往變成一種對抗,一種把對方當成「敵人」,而不是「競爭者」的戰爭。敵對的雙方處在一種你死我活的狀態,務必把對方剷除、割喉而後快。因此,雙方沒有交集、對話。誰贏得政權,誰就贏得了全部的國家與政府。甚至為了維持政權,不惜把國家「政權化」。整個國家體制就在這個過程中被撕裂了。台灣的兩黨政治是一種撕裂的政治。

為什麼台灣的兩黨政治會與英美展現出不同的作風與邏輯呢?最主要的是,英美的兩黨政治是在政治過程中自然演變而成,而台灣的兩黨政治卻是在威權體制下扭曲形成的。在國民黨長期的戒嚴統治下,民進黨成立了。因此,民進黨的黨性,基本上是以「反抗」國民黨為最主要的精神。表面上,民進黨與國民黨有很大的不同,但實質上,民進黨只是把顏色換了,在內容和作法上,其實與國民黨的完全相同。民進黨一直都在複製著國民黨的運作邏輯。

比如說,過去,國民黨以醜化台灣的方式高舉中國;而今天,民進黨則以醜化中國的方式高舉台灣。過去,國民黨黨政軍部門嚴重歧視本省人;今天,民進黨也以同樣的方式,從中央到地方、從學術單位到國營企業,大量安插只有顏色與意識型態,但卻沒有專業,只會拍馬屁的綠色紅人。過去,國民黨貪污;今天,民進黨也說,「過去可以貪污,為什麼現在不可以?」過去,國民黨操弄媒體、愚弄民眾;今天,綠色媒體更是政治傳聲筒,公然擅動民眾。民進黨以及其支持者一直都還活在與昔日的威權體制的「對抗」中。

如果說,民進黨一直在複製著過去國民黨的運作邏輯,國民黨其實也透過各種莫名其妙的「對抗」在複製民進黨的作法。當民進黨在政府各單位安插人選時,國民黨也透過立法院多數的優勢,硬是以「政黨比例原則」強力安排所有理應中立、公正的單位,如NCC,三一九槍擊調查案等。當民進黨對農漁工開出各種「支票」時,國民黨也為了捍衛軍公教而反對十八趴改革。當民進黨以肢體暴力擾亂國會運作時,國民黨則以多數暴力阻擋國家總預算案的通過。很明顯的,當民進黨在複製國民黨威權統治的邏輯時,國民黨也在呼應、複製民進黨的運作邏輯。

因此,台灣的兩黨政治是扭曲的,一開始就建立在「反抗」的精神狀態之上,而不是英美那種自然辯證的產物。在這種情況下,兩個政黨其實是互為影子,只是一個政黨的正反兩面,不可能產生細膩的對話、折衝與整合。正在這種意義下,台灣很需要一個第三勢力的空間,提供我們思考、互動、對話、凝聚的空間,讓人可以超越虛幻的正反格局,進而為社會提出新的方向、願景與力量。

當然,在高度對抗的局勢下,中間勢力是很難生存的。這尤其適用於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些人經歷過各種歷史陰影,也飽受中國意識、台灣意識、馬英九意識、民進黨意識等各種意識型態的支配與束縛,很難衝破「對抗」的格局。要這些人不站邊,其實是很難的。但是,以我接觸大學生或研究生的經驗來看,上一輩各種陰影與束縛,其實並不明顯。對於這一年青族群,第三勢力是很有機會的。

因此,只要第三社會黨能慢下腳步,不急於一時成敗,從基層與校園慢慢耕耘,以脫俗清新的作法,用推動政治文化運動的方式,向年青人提出新的願景和方向,讓她們看到台灣的未來與希望,也讓這個空間成為年青人的奮鬥基地與精神堡壘。這樣,一股向上的力量自然會慢慢凝聚。十年、二十年後,這將會是台灣最重要的革新力量。當然,推動者是不是有足夠的誠心、毅力、視野、合作精神與集體作戰的能力,將是成敗的關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