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評論:中間選民,只是「天山雪蓮」?

中時電子報/黃哲斌
2007/06/06

首先,是三件舊事:
2004年1月,林懷民、王永慶、李遠哲在媒體發表「沉痛表白」;

2004年1月,侯孝賢、朱天心、南方朔等人籌組「族群平等聯盟」;

2007年2月,簡錫堦、錢永祥、馮建三等人成立「公民前線」。

然後5月底,綠營出身的周奕成,宣布將組「第三社會黨」,希望在藍綠之外,找出台灣社會的第三勢力,6月初,唐飛以智庫「台灣前途展望協會」重返政壇,鼓吹中間選民表態。
除此之外,施明德、李登輝都曾宣示台灣有「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空間」。第三勢力、中間選民像是江湖上傳說多年的「天山雪蓮」,人人都說它有起死回生、治癒沉疴的奇效,但卻沒人親眼見過;至於藍綠政客,幾乎異口同聲說「沒有這種東西」,彷彿它只是武俠小說裡的想像物。
其實,不見得是想像物,倒真的是舶來品,1998年,英國布萊爾提出「第三條路」、德國社民黨被稱為「新中間(Neue Mitte)」,兩者都是調和原本「國家與市場對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拉扯」的路線修正。



在台灣,第三勢力不容易存在,因為各大政黨並無左右路線之分,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都是偏向資本集團、強調市場經濟體系的保守政黨。異言之,台灣政治衝突的根源,並非經濟思維、財政政策、社會福利的正面撞擊,甚至,兩岸政策歧異也非主要癥結,我們口中的「藍綠惡鬥」,其實是肇因於歷史詮釋與政治意識的僵固對抗。
不像左右辯論在歐洲有其長遠基礎,台灣兩大政黨一直不敢碰觸他們的真正差異,反而不斷剝削歷史遺留的族群、統獨矛盾,以語言、以文宣標語、以不負責任的短線措施,不斷突顯、擴大特定選民的情緒,鞏固自己身陣營的支持選票。

八年來的操作,藍綠各自挖深了壕溝、建立了灘頭堡,讓台灣成為兩極對抗的戰場,兩極之間卻是一片荒原,不受歷史召喚、不關心統獨矛盾、不在意族群議題的民眾,根本離開這片被人工建構的戰場,他們根本脫離了「選民」的身分,賭爛票或含淚投票,並不是他們字典裡的辭彙。
他們是一群「想像中」的中間選民,無論唐飛、周奕成或簡錫堦的挑戰則是找到一把有效的號角,讓這一群根本算不上「一群」、比較像是分散孤立「圈地」的公民,重新凝聚在一起。(施明德曾像魔術師一樣,讓我們短暫看見「這一群」的存在,但瞬即消散如煙如夢。)

只倚賴社會對於藍綠的厭惡,顯然是不足的,這個社會過去吸收了太多負面情緒(綠營教我們仇恨中共、藍營教我們仇恨扁家族),第三勢力運動者必須找到正面說服的力量,讓民眾相信,打破藍綠二元對立的結構,台灣可以變得更光明、更開闊、更晴朗。
截至目前,至少周奕成已掌握此一論述的力道,他以「第一社會(1945年以前的住民)」、「第二社會(1945年到1949年之間遷台的住民)」為切分點,聲稱要建立一個「第三社會」,他以一種動態的政治訴求,重新包裝「族群融合」此一舊字眼,打破藍綠雙方口口聲聲「族群融合」,卻假借族群、統獨等歷史矛盾獲利的現狀。

除了更綿密、更細膩鋪陳「第三社會」的未來進行式,第三勢力運動者應結合社運、環保、弱勢團體,一方面豐富運動的多樣性,將政治對抗轉為更具建設性的社會議題與政策辯論,另一方面突顯兩大政黨漠視內政議題的荒謬,讓第三勢力的「市場價值」更加鮮明。
或許,中間選民並不存在,或許,他們只是迷了路,找不到前往投票箱的路。要重新喚回他們,絕不容易,但絕對值得一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