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林修全
2007-06-17
有意籌組「第三社會黨」的民進黨世代論壇,將藉由類似「星光大道」的方式公開徵才,推出五、六年級生,投入區域立委的選戰,以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焦點,作為前進政壇、打破藍綠對決的灘頭堡。
世代論壇執行長周奕成表示,第三社會黨將主要建立在「新世代」的基礎上。由於藍綠歷史的恩怨難以化解,要打破這些對立,必須重新建構新的社會基礎,而像「新世代」、「新移民」造成的人口結構改變,就是形成第三社會的重要根基。
周奕成說,每年有20萬、30萬的新世代選民加入投票的行列,「雖然結構的改變緩慢,但卻足以天翻地覆」,他們將喚醒這群人來投入或加入區域立委的選戰,讓第三社會黨有機會嶄露頭角。
周奕成指出,第三社會黨的核心組成將以45歲以下的人為主,其中包括五、六年級生的「解嚴世代」,以及六、七年級的「新興世代」。
過去,台灣社會由二、三、四年級生主導,藍綠陣營政治惡鬥,大家曾感到無力去改變,但周奕成認為,五、六年級生如今成為中小企業主,或是大型企業的高階幹部,對社會開始產生責任感,也憂心自己小孩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成長,看不到未來,讓新世代的力量將慢慢集結成形。
周奕成表示,民進黨、國民黨都有自己的歷史包袱,甄補下世代領導人時,往往是挑選家族第二代的成員,或是和財團有關係的人,根本無法接觸到沒有背景的人士。
他指出,台灣有許多人才,對社會感到不滿,又覺得自己無法去改變,才會從公民社會領域中逐漸退縮,第三社會黨的使命就是要激發這些人參與。
周奕成表示,第三社會黨在月底將會公佈政綱,對外正式公開徵求參選人,未來也將會舉辦類似「星光大道」的競賽活動,讓有想法的人,可以透過各種創作、表演方式,表達個人理念。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實踐改革不能失去脈絡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總幹事 賴香伶
2007/06/19 載於蘋果日報
近來第三社會黨、綠黨、唐飛組「協會」還是簡錫堦的推動「以上皆非」修法行動,集中的對象都是希望號召社會上可能存在的中間選民,藉由「兩票制」的選舉時機,集結出一股扼阻儼然形成的二大寡頭政治壟斷局面,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設計可被區辨的符碼及認同意識,達到凝聚力量的反制效果,同時在政治路線的選舉上必定站在二大黨的反方向進行各種宣傳,對抗的是大財閥、大開發、新自由之類的主流意識;小黨的政治空間小,但發聲的空間很大,因為可結盟的對象太多了,普羅大眾、市井小販、勞工朋友到處可見。
但第三社會黨等政治菁英們所構思的行動與宣言,可否連結上第三勢力蓄積能量的新一波運動,還是在綠陣營黨內初選的鬥爭中溢出的分流,想擁抱中間選民,無法苟同極端主義,所以脫黨自謀生路。第三社會黨的政治對手是腐爛的民進黨中央、民進黨極端黨員;政治上的盟友是綠黨、唐飛、施明德、簡錫堦還是族盟、民盟等,不論這種溢出如何漫流到中間選民,要在已經焦黑的政治上翻土灌溉,左右的立場不能搖擺、階級鬥爭的脈絡不能抹去。
投廢票成為社會共識
任何的社會實踐都不應去脈絡化,因為在脈絡中才能看清事件的本質,不犯舊有的錯誤。此次以挑戰選制做為另一種「指向中道」的「以上皆非」修法運動,推動者簡錫堦在過去十年中面對社運界的「以上皆非」運動,其態度已有所改變,姑不論其考慮的動機與時機,簡先生都得面對過去的不支持是否與其身處民進黨,為了黨的利益不得不放棄理念,現在因為脫離了民進黨核心,才敢更瀟灑地發揮想像力。
台灣的「以上皆非」運動,十年前就已展開,是隨著工人運動政治意識覺醒的過程,1995年工人秋鬥舉辦「與總統有約」,針對96年進行的第一次民選總統時機,提出拒投爛蘋果的「以上皆非」的主張,如果選民對所有候選人都不滿意,可以把票投給「以上皆非」,表達對政治人物的不滿;當年簡錫堦身為新潮流系的勞工陣線秘書長,並未支持「以上皆非」運動,反而在同年的立委選戰中推動「落選運動」,以民進黨的政權利益嵌進工人運動中,成功的把一些民進黨候選人送進國會,也使得台灣國會第一次政黨席次三黨沒過半。
第二次的「以上皆非」運動是2004年的「百萬廢票」運動,也是從社運的行動的基礎中展開,特別在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後,藍綠在對待貧富差距的政策上如出一轍,弱勢者卻只能在二顆爛蘋果中挑比較不爛的,根本沒有「拒吃」的權力,因此,投廢票成為社會政治運動的行動共識,也獲得了幾十萬選民的參與。同樣的,簡先生在面對廢票運動時也以「消極論」回應,並與親綠團體另組「泛紫聯盟」,對於廢票聯盟的邀約均以聯盟內有人反對而拒絕。
以上皆非是權力認知
其實,「以上皆非」是一種權力的認知,不是法權約制下的反制;簡先生提出以修法來推動「以上皆非」,這種相對進步的立法,在俄羅斯、泰國、美國等地都已有先例,台灣在民主化的進程中朝向選制改革是必要的;但面對政治現實,十年前我們推動「以上皆非」時已清楚面對修法的困難度,即使是十年前的民進黨立委我們也不敢寄望;因此,在社運政治化的進程中提出「以上皆非」做為一種抵抗的手段;而十年後,修法的條件更差了,經過「單一選區兩票制」選出來的立委可能是更為極端化。
「以上皆非」的運動是一條漫長的路,做為制衡政客的手段,即使選制尚未修改,也可以採取積極行動─投廢票,否則沒有修法就不敢做算哪門子的改革?
2007/06/19 載於蘋果日報
近來第三社會黨、綠黨、唐飛組「協會」還是簡錫堦的推動「以上皆非」修法行動,集中的對象都是希望號召社會上可能存在的中間選民,藉由「兩票制」的選舉時機,集結出一股扼阻儼然形成的二大寡頭政治壟斷局面,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設計可被區辨的符碼及認同意識,達到凝聚力量的反制效果,同時在政治路線的選舉上必定站在二大黨的反方向進行各種宣傳,對抗的是大財閥、大開發、新自由之類的主流意識;小黨的政治空間小,但發聲的空間很大,因為可結盟的對象太多了,普羅大眾、市井小販、勞工朋友到處可見。
但第三社會黨等政治菁英們所構思的行動與宣言,可否連結上第三勢力蓄積能量的新一波運動,還是在綠陣營黨內初選的鬥爭中溢出的分流,想擁抱中間選民,無法苟同極端主義,所以脫黨自謀生路。第三社會黨的政治對手是腐爛的民進黨中央、民進黨極端黨員;政治上的盟友是綠黨、唐飛、施明德、簡錫堦還是族盟、民盟等,不論這種溢出如何漫流到中間選民,要在已經焦黑的政治上翻土灌溉,左右的立場不能搖擺、階級鬥爭的脈絡不能抹去。
投廢票成為社會共識
任何的社會實踐都不應去脈絡化,因為在脈絡中才能看清事件的本質,不犯舊有的錯誤。此次以挑戰選制做為另一種「指向中道」的「以上皆非」修法運動,推動者簡錫堦在過去十年中面對社運界的「以上皆非」運動,其態度已有所改變,姑不論其考慮的動機與時機,簡先生都得面對過去的不支持是否與其身處民進黨,為了黨的利益不得不放棄理念,現在因為脫離了民進黨核心,才敢更瀟灑地發揮想像力。
台灣的「以上皆非」運動,十年前就已展開,是隨著工人運動政治意識覺醒的過程,1995年工人秋鬥舉辦「與總統有約」,針對96年進行的第一次民選總統時機,提出拒投爛蘋果的「以上皆非」的主張,如果選民對所有候選人都不滿意,可以把票投給「以上皆非」,表達對政治人物的不滿;當年簡錫堦身為新潮流系的勞工陣線秘書長,並未支持「以上皆非」運動,反而在同年的立委選戰中推動「落選運動」,以民進黨的政權利益嵌進工人運動中,成功的把一些民進黨候選人送進國會,也使得台灣國會第一次政黨席次三黨沒過半。
第二次的「以上皆非」運動是2004年的「百萬廢票」運動,也是從社運的行動的基礎中展開,特別在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後,藍綠在對待貧富差距的政策上如出一轍,弱勢者卻只能在二顆爛蘋果中挑比較不爛的,根本沒有「拒吃」的權力,因此,投廢票成為社會政治運動的行動共識,也獲得了幾十萬選民的參與。同樣的,簡先生在面對廢票運動時也以「消極論」回應,並與親綠團體另組「泛紫聯盟」,對於廢票聯盟的邀約均以聯盟內有人反對而拒絕。
以上皆非是權力認知
其實,「以上皆非」是一種權力的認知,不是法權約制下的反制;簡先生提出以修法來推動「以上皆非」,這種相對進步的立法,在俄羅斯、泰國、美國等地都已有先例,台灣在民主化的進程中朝向選制改革是必要的;但面對政治現實,十年前我們推動「以上皆非」時已清楚面對修法的困難度,即使是十年前的民進黨立委我們也不敢寄望;因此,在社運政治化的進程中提出「以上皆非」做為一種抵抗的手段;而十年後,修法的條件更差了,經過「單一選區兩票制」選出來的立委可能是更為極端化。
「以上皆非」的運動是一條漫長的路,做為制衡政客的手段,即使選制尚未修改,也可以採取積極行動─投廢票,否則沒有修法就不敢做算哪門子的改革?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第三社會工作室聯絡方式
各位朋友大家好:
第三社會自概念提出以來,受到各界的支持與關切,第三社會全體成員十分感佩,第三社會黨尚在籌備階段,為了不辜負各界的期待,我們如履薄冰,以下
為第三社會工作室聯絡方式,望各界支持,也請不吝指教
第三社會工作室 聯絡電話:02-23963346
第三社會工作室 傳真電話:02-23966446
第三社會工作室 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四號六樓
第三社會自概念提出以來,受到各界的支持與關切,第三社會全體成員十分感佩,第三社會黨尚在籌備階段,為了不辜負各界的期待,我們如履薄冰,以下
為第三社會工作室聯絡方式,望各界支持,也請不吝指教
第三社會工作室 聯絡電話:02-23963346
第三社會工作室 傳真電話:02-23966446
第三社會工作室 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四號六樓
民主內戰與革命民主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組特約研究員 桂宏誠
2007/06/15載於蘋果日報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曾對外宣示,他最重要的任務為終結「民主內戰」,而有意籌組「第三社會黨」的周奕成也曾為文指出,台灣存在著「兩個社會」間可能更加激化的「民主內戰」。
然而,「民主」是個正面而具有道德正當性的字眼,「內戰」則容易讓人與動亂或毀滅等負面意義產生聯想,兩個詞彙再連綴成「民主內戰」的新詞語,究竟係用來表達什麼概念呢?而民進黨將以「終結民主內戰」作為二○○八年總統大選的訴求,但它所隱喻的真正意涵又是什麼呢?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曾斷言:「民主能為世界帶來永久的和平」,二十世紀初以來,也有許多實證的研究結果指出,民主國家發生內部衝突或與其他民主國家間戰爭的機率最小。
因此,若謂台灣目前正處於「民主內戰」,這個案例就頗為值得深入探究。事實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若干新興民主國家進行民主轉型的同時,不論在國家內部或國際之間,還因激起了民族主義的對抗而發生了戰爭。著名的政治學家杭廷頓即曾指出,新興民主國家引進了選舉制度的結果之一,便是政治領袖得以贏得選舉的最廉價方式,就是動員不同族群、種族或宗教的支持者,從而也導致了社會愈加分裂與衝突。
必須重新界定民主
杭廷頓在其得獎的《第三波:二十世紀的民主化浪潮》大著中,對於「民主」正係以選舉的舉辦來界定。但當民主化的結果愈來愈和「衝突」或「內戰」發生關聯後,美國研究民主化的學者就不得不重新界定民主,以為其行銷世界的「民主品牌」做些擦脂抹粉的修飾。也因此,如美國《新聞周刊》專欄作家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近年來則更強調:「在沒有憲政自由主義背景的分裂社會中,引進民主政治實際上是助長了民族主義、種族衝突或甚至戰爭」。
國家民族利益至上
然而,憲政自由主義已在台灣的社會扎下了根基嗎?若答案是肯定的,台灣又豈會存在激化「民主內戰」的兩個社會?並且,所謂「民主內戰」中的「民主」又是哪種「民主」?甚至於,籌組「第三社會黨」以在「民主內戰」中擔任「維和部隊」,豈不有打著民主反民主的疑慮?
國民黨過去曾自我定性為「革命民主」政黨,這種民主觀係自清末以來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以及糾結了民族主義與集體主義所形成。孫中山主張建國須經「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即受到了進化論的影響,而他所講的「憲政」,本是指把民主制度用《憲法》給確定下來。因此,孫中山的「建國三序」原即屬「民主轉型」的理論,而「革命民主」既是「訓政」,也是「威權統治」,目的在於以革命手段來創造實施民主的條件與環境。
當前民進黨的民主觀其實和孫中山的差異不大,都屬於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集體主義式民主,而非基於個人權利保護的憲政自由主義。唯有從「革命民主」的脈絡來理解,才能解釋民進黨將「民主」與「內戰」連綴成「民主內戰」的意涵。因此,謝長廷說要「終結民主內戰」,便意味了以「台灣主體性」為集體利益的民主才是真民主,因而「終結民主內戰」的意涵,將不過是他將採取「促獨」選戰策略的一種包裝而已。
2007/06/15載於蘋果日報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曾對外宣示,他最重要的任務為終結「民主內戰」,而有意籌組「第三社會黨」的周奕成也曾為文指出,台灣存在著「兩個社會」間可能更加激化的「民主內戰」。
然而,「民主」是個正面而具有道德正當性的字眼,「內戰」則容易讓人與動亂或毀滅等負面意義產生聯想,兩個詞彙再連綴成「民主內戰」的新詞語,究竟係用來表達什麼概念呢?而民進黨將以「終結民主內戰」作為二○○八年總統大選的訴求,但它所隱喻的真正意涵又是什麼呢?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曾斷言:「民主能為世界帶來永久的和平」,二十世紀初以來,也有許多實證的研究結果指出,民主國家發生內部衝突或與其他民主國家間戰爭的機率最小。
因此,若謂台灣目前正處於「民主內戰」,這個案例就頗為值得深入探究。事實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若干新興民主國家進行民主轉型的同時,不論在國家內部或國際之間,還因激起了民族主義的對抗而發生了戰爭。著名的政治學家杭廷頓即曾指出,新興民主國家引進了選舉制度的結果之一,便是政治領袖得以贏得選舉的最廉價方式,就是動員不同族群、種族或宗教的支持者,從而也導致了社會愈加分裂與衝突。
必須重新界定民主
杭廷頓在其得獎的《第三波:二十世紀的民主化浪潮》大著中,對於「民主」正係以選舉的舉辦來界定。但當民主化的結果愈來愈和「衝突」或「內戰」發生關聯後,美國研究民主化的學者就不得不重新界定民主,以為其行銷世界的「民主品牌」做些擦脂抹粉的修飾。也因此,如美國《新聞周刊》專欄作家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近年來則更強調:「在沒有憲政自由主義背景的分裂社會中,引進民主政治實際上是助長了民族主義、種族衝突或甚至戰爭」。
國家民族利益至上
然而,憲政自由主義已在台灣的社會扎下了根基嗎?若答案是肯定的,台灣又豈會存在激化「民主內戰」的兩個社會?並且,所謂「民主內戰」中的「民主」又是哪種「民主」?甚至於,籌組「第三社會黨」以在「民主內戰」中擔任「維和部隊」,豈不有打著民主反民主的疑慮?
國民黨過去曾自我定性為「革命民主」政黨,這種民主觀係自清末以來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以及糾結了民族主義與集體主義所形成。孫中山主張建國須經「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即受到了進化論的影響,而他所講的「憲政」,本是指把民主制度用《憲法》給確定下來。因此,孫中山的「建國三序」原即屬「民主轉型」的理論,而「革命民主」既是「訓政」,也是「威權統治」,目的在於以革命手段來創造實施民主的條件與環境。
當前民進黨的民主觀其實和孫中山的差異不大,都屬於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集體主義式民主,而非基於個人權利保護的憲政自由主義。唯有從「革命民主」的脈絡來理解,才能解釋民進黨將「民主」與「內戰」連綴成「民主內戰」的意涵。因此,謝長廷說要「終結民主內戰」,便意味了以「台灣主體性」為集體利益的民主才是真民主,因而「終結民主內戰」的意涵,將不過是他將採取「促獨」選戰策略的一種包裝而已。
群眾的力量
胡晴舫
2007.06.15載於中國時報
台灣群眾力量又被祭上神壇。民進黨黨員黃偉哲與政治色彩偏藍的妹妹公開斷絕關係,原因是來自黨內同志與其支持群眾的壓力。傳媒輿論習慣性地將這件事歸類於藍綠分裂的社會氛圍,對政黨綁架了我們社會的所有價值包括親情感到不勝唏噓。然而,我個人倒認為,這件新聞再度印證了當今社會完全錯估了「群眾」的意義。
在今日台灣,極端主義的聲音--而且只有這種聲音--才被聽見。社會逐漸傾向侵略性格,說話越大聲、表情越惡劣、態度越輕蔑的人越能遂其所願。立法院暴力相向,男性沙文語言充斥,你想怎樣的流氓性格被當作本土特色發揚光大,發洩情緒為首要,解決問題不重要,理性討論變得異常困難。
這個世上,極端主義者的言行本來就比較容易被看見。尤其是在一個傳媒發達的社會,新聞鏡頭永遠是追著那些驚世駭俗的人物或現象跑。這是為什麼美國最富有女繼承人芭莉絲希爾頓能夠不做什麼就成為名人、而恐怖分子每殺害一個人質都能得到全球注意的原因。極端分子喜歡發言,因為他們想要展現他們有權力控制這個世界,影響別人的生活。而他們的言論通常簡單、誇張,充滿宗教精神,要求對方相信,而不是對話。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則忙著在掙扎自己的人生,賺錢、生子、房貸和醫療保險才是他們關注的重心,他們沒有時間每晚打叩應電話、去政黨網站留言,也不會主動去尋求機會公開發言。這些主動或被動選擇沈默的群眾雖然不常危言聳聽,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意見,他們只是在過他們的平常日子,每逢選舉,偶而用選票說一次話而已。
台灣社會的危機就在,我們只選擇傾聽那些患了多語症的偏執嗓音,以為那就是我們社會主流甚至唯一的聲音,並且冠之為「群眾」的名號。如此錯誤判斷的後果就是妨礙了平等精神,犧牲了民主制度。因為,沈默的大多數將會因為聒噪的激情少數而縮減了政治上的選擇。
當一個社會只獎勵態度激進與言語挑釁的極端分子,那麼,這個社會不僅將失去道德的平衡,更會失去對社會前進方向的判斷準頭。
而且,就算社會大多數都認同某一件事,大多數人的專政乃是民主制度最需時時提醒的民粹陷阱。如果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都漠視外勞或歧視愛滋病患,並不能證明這件事情的道德正當性或法律適當性。因為,群眾的力量固然偉大,但群眾未必永遠是對的。群眾並不是一群面目統一的善良天使,他們各有獨立的主觀情感與私利考量。
當還算理性的個體集結成眾時,他們也能變得衝動興奮,接受各種暗示,變成勒邦口中那「一群既不知道懷疑也不知道猶豫的人」。更多時候,群眾就像歐威爾小說「動物農莊」裡的羊群,只要一隻名叫拿破崙的豬懂得適當操弄,他們就會自動背誦起七大誡律,彷彿那是宇宙間萬劫不滅的黃金真理。
最終,在認同我們的同儕與社群之際,一個人還是必須對自己的行動負責。所謂的群眾,或許在必要時候可以給你力量,但是,他們卻永遠不能替你思考。
2007.06.15載於中國時報
台灣群眾力量又被祭上神壇。民進黨黨員黃偉哲與政治色彩偏藍的妹妹公開斷絕關係,原因是來自黨內同志與其支持群眾的壓力。傳媒輿論習慣性地將這件事歸類於藍綠分裂的社會氛圍,對政黨綁架了我們社會的所有價值包括親情感到不勝唏噓。然而,我個人倒認為,這件新聞再度印證了當今社會完全錯估了「群眾」的意義。
在今日台灣,極端主義的聲音--而且只有這種聲音--才被聽見。社會逐漸傾向侵略性格,說話越大聲、表情越惡劣、態度越輕蔑的人越能遂其所願。立法院暴力相向,男性沙文語言充斥,你想怎樣的流氓性格被當作本土特色發揚光大,發洩情緒為首要,解決問題不重要,理性討論變得異常困難。
這個世上,極端主義者的言行本來就比較容易被看見。尤其是在一個傳媒發達的社會,新聞鏡頭永遠是追著那些驚世駭俗的人物或現象跑。這是為什麼美國最富有女繼承人芭莉絲希爾頓能夠不做什麼就成為名人、而恐怖分子每殺害一個人質都能得到全球注意的原因。極端分子喜歡發言,因為他們想要展現他們有權力控制這個世界,影響別人的生活。而他們的言論通常簡單、誇張,充滿宗教精神,要求對方相信,而不是對話。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則忙著在掙扎自己的人生,賺錢、生子、房貸和醫療保險才是他們關注的重心,他們沒有時間每晚打叩應電話、去政黨網站留言,也不會主動去尋求機會公開發言。這些主動或被動選擇沈默的群眾雖然不常危言聳聽,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意見,他們只是在過他們的平常日子,每逢選舉,偶而用選票說一次話而已。
台灣社會的危機就在,我們只選擇傾聽那些患了多語症的偏執嗓音,以為那就是我們社會主流甚至唯一的聲音,並且冠之為「群眾」的名號。如此錯誤判斷的後果就是妨礙了平等精神,犧牲了民主制度。因為,沈默的大多數將會因為聒噪的激情少數而縮減了政治上的選擇。
當一個社會只獎勵態度激進與言語挑釁的極端分子,那麼,這個社會不僅將失去道德的平衡,更會失去對社會前進方向的判斷準頭。
而且,就算社會大多數都認同某一件事,大多數人的專政乃是民主制度最需時時提醒的民粹陷阱。如果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都漠視外勞或歧視愛滋病患,並不能證明這件事情的道德正當性或法律適當性。因為,群眾的力量固然偉大,但群眾未必永遠是對的。群眾並不是一群面目統一的善良天使,他們各有獨立的主觀情感與私利考量。
當還算理性的個體集結成眾時,他們也能變得衝動興奮,接受各種暗示,變成勒邦口中那「一群既不知道懷疑也不知道猶豫的人」。更多時候,群眾就像歐威爾小說「動物農莊」裡的羊群,只要一隻名叫拿破崙的豬懂得適當操弄,他們就會自動背誦起七大誡律,彷彿那是宇宙間萬劫不滅的黃金真理。
最終,在認同我們的同儕與社群之際,一個人還是必須對自己的行動負責。所謂的群眾,或許在必要時候可以給你力量,但是,他們卻永遠不能替你思考。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剪報:黃智賢挺藍竟成絆腳石 黃偉哲要登報斷絕兄妹關係
中國時報 曾薏蘋
2007.06.14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無法忍受泛藍名嘴妹妹黃智賢昨天到國民黨中常會演講,在搬出母親勸阻無效後表示,他決定登報斷絕兄妹關係。黃偉哲說:「我每次被攻擊,都不是我問政能力好不好,而是我的血統純不純。」
藍綠對立,兄妹情難再續,因政治因素恩斷義絕,最難過的莫過身為母親的人。黃偉哲說,媽媽看到他宣布要和妹妹斷絕兄妹關係,還打電話問他:「真的要登報嗎?」雖然登報心意已決的黃偉哲,聽到媽媽聲聲關切,還是心一軟說:「再看看!」媽媽的反應如何?黃偉哲說:「媽媽這段時間陪我拉票,一切點滴在心頭。」
黃智賢昨天應邀到國民黨中常會演講,讓競選連任的黃偉哲很無奈。「這次她去國民黨中常會,下次不知道會不會跑到對岸去?」黃偉哲說,知道妹妹要去國民黨中常會演講,他打電話給妹妹,希望能勸妹妹不要出席,後來兩人沒通上話,他只好請媽媽出馬阻止,結果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因為已經答應人家了!」
妹去國民黨演講 無奈難忍
黃偉哲說,選舉要到了,「不知道妹妹下次又會出什麼招?」為避免遭政治對手攻擊而衝擊選情,他只好與妹妹切割清楚、斷絕兄妹關係,刊登報紙廣告昭告天下。「本來希望我們兄妹一藍一綠能成為台灣民主的活見證,現在卻成為台灣政黨惡鬥的死對頭。」
黃偉哲指出,妹妹要去國民黨演講後,他辦公室的電話接不完。前晚他就有這個想法,直到早上知道妹妹心意已決,他也只好忍痛做出決定。
「血統」不純正 常被打壓
他無奈說,這個決定,他事先沒有告知妹妹,但想到初選這段期間,媽媽在地方常被人虧說:「你很厲害喔,生一個藍的、一個綠的。」常讓他及媽媽很難堪。
黃偉哲表示,為了政治作出這項決定,的確不理性,也知道法律上,無法就此斷絕兄妹關係,但是還是要公開宣示,自己是受害者,在選舉過程中,一直在失血,有很多選民一直不諒解,只好被迫做出選擇、跟綠營及支持者「交代」,否則在不斷打壓下,他與家人都被打成民進黨的黑五類。
不過對於妹妹,他還是難捨情感:「她承諾過我,不會當立委。」他說,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曾經有意讓黃智賢擔任立委,妹妹也信守承諾。
2007.06.14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無法忍受泛藍名嘴妹妹黃智賢昨天到國民黨中常會演講,在搬出母親勸阻無效後表示,他決定登報斷絕兄妹關係。黃偉哲說:「我每次被攻擊,都不是我問政能力好不好,而是我的血統純不純。」
藍綠對立,兄妹情難再續,因政治因素恩斷義絕,最難過的莫過身為母親的人。黃偉哲說,媽媽看到他宣布要和妹妹斷絕兄妹關係,還打電話問他:「真的要登報嗎?」雖然登報心意已決的黃偉哲,聽到媽媽聲聲關切,還是心一軟說:「再看看!」媽媽的反應如何?黃偉哲說:「媽媽這段時間陪我拉票,一切點滴在心頭。」
黃智賢昨天應邀到國民黨中常會演講,讓競選連任的黃偉哲很無奈。「這次她去國民黨中常會,下次不知道會不會跑到對岸去?」黃偉哲說,知道妹妹要去國民黨中常會演講,他打電話給妹妹,希望能勸妹妹不要出席,後來兩人沒通上話,他只好請媽媽出馬阻止,結果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因為已經答應人家了!」
妹去國民黨演講 無奈難忍
黃偉哲說,選舉要到了,「不知道妹妹下次又會出什麼招?」為避免遭政治對手攻擊而衝擊選情,他只好與妹妹切割清楚、斷絕兄妹關係,刊登報紙廣告昭告天下。「本來希望我們兄妹一藍一綠能成為台灣民主的活見證,現在卻成為台灣政黨惡鬥的死對頭。」
黃偉哲指出,妹妹要去國民黨演講後,他辦公室的電話接不完。前晚他就有這個想法,直到早上知道妹妹心意已決,他也只好忍痛做出決定。
「血統」不純正 常被打壓
他無奈說,這個決定,他事先沒有告知妹妹,但想到初選這段期間,媽媽在地方常被人虧說:「你很厲害喔,生一個藍的、一個綠的。」常讓他及媽媽很難堪。
黃偉哲表示,為了政治作出這項決定,的確不理性,也知道法律上,無法就此斷絕兄妹關係,但是還是要公開宣示,自己是受害者,在選舉過程中,一直在失血,有很多選民一直不諒解,只好被迫做出選擇、跟綠營及支持者「交代」,否則在不斷打壓下,他與家人都被打成民進黨的黑五類。
不過對於妹妹,他還是難捨情感:「她承諾過我,不會當立委。」他說,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曾經有意讓黃智賢擔任立委,妹妹也信守承諾。
剪報:受傷的人找得回來?
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林濁水
2007.06.14 載於中國時報
在慘烈無比的總統與立委候選人初選之後,兩大黨都面臨了嚴重的整合危機,雙方的支持者都憂心忡忡強烈地要求當權者「把受傷的人找回來」。
過去,大家認為民進黨的內爭雖更表面化、激烈化,但都不至於發生分裂,而國民黨則否,差別在於,一個把「受傷者」找回來了,一個則否。其實民進黨何嘗把受傷者找回來了,從費希平、朱高正、林正杰,到當過主席的許信良、施明德、林義雄沒有一個被找了回來。
真正的差別不在受傷者找不找回來,而是新黨和宋出走時,帶走了一大批精銳幹部,而許、施、林等則否。至於精銳幹部為什麼會有跟隨出走與固守的不同,關鍵則在於基層群眾的分裂與否。而群眾分合的基礎又在於社會的矛盾與理念。
如從社會經濟的理念上來看,藍綠陣營內都既有保守主義,也有自由主義;既有些許左翼色彩人士,也有右翼色彩強烈人士,因此在西方國家畫分政黨的價值觀念並非台灣區別政黨的基礎;在台灣政黨分野主要是架構在本土.台獨/中國.統一之上的。換句話說,這些分野才是台灣政治社會的主要矛盾。
民進黨是含蓋了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台獨統一戰線,由於群眾台獨立場的一致,所以費希平、朱高正、林正杰出走帶不走群眾;施、許和扁之爭當時也僅止於同立場上的路線之爭,無涉立場之別,是「人民內部矛盾」,其爭端不造成群眾的分裂。因此,群眾既然不跟過去,仰賴群眾的精銳幹部自無隻身投靠的理由。
國民黨則不同,在台灣自始有本土/反本土的內在矛盾,其權力安排,在戒嚴時期藉由中央利益由反本土人士壟斷,地方利益則由本土地方派系分潤而達到平衡,但解嚴後本土精英既由國會全面改選進入中央進行權力角逐,非本土精英也掉落凡塵,參與區域選舉,失去舊時的秩序平衡安排的機制,雙方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短兵相接。九○年代社會,台獨支持度一路攀高,如今已越過五十%,形成對國民黨舊的國家認同意識形態的強大壓力,如今國民黨內部從群眾到幹部也隨之被誘發出堅持統一/去統之爭。國民黨的內爭既以社會主要矛盾做基礎,具備了「敵我矛盾」的色彩,所以一爭則易分。
在這樣的邏輯下,從國民黨中分裂出來的政黨,色彩十分奇異;國民黨的本土派系由於依賴傳統社會網絡而存在,是非常保守的右翼,但是在本土化,台獨化的大趨勢上又有一定的進步性;相反的,國民黨的非本土派在和新黨國家認同上是堅定的保守派,他們中產階級的背景還使他們在國家認同議題上出現法西斯主義的傾向(這原是蔣介石最心儀的意識形態),但也在社會價值上使他們有明顯的自由主義傾向;後來取代新黨的親民黨一方面承繼了新黨這樣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又有大批宋招攬而來的地方派系人馬,色彩的複雜和矛盾性就更高了。
群眾對幹部的制約能力,二○○五年有個鮮明的例子,宋要與扁合,親民黨群眾強烈反扁,結果依賴眷村選票的立委只好跟隨群眾而非宋,最後終於破局。
過去,民進黨的內爭既不涉統獨立場,甚至也不涉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的理念,但這次初選虛擬了「台獨/中國流」之爭,創造鮮明的「敵我矛盾」色彩,而實質上則是極端右翼和自由主義的矛盾,本土統一戰線第一次在理念立場首度再出現了裂痕。
如今兩黨詭異的內部矛盾,既有其歷史結構上的基礎,以至於黨內部在理念立場上的矛盾對應了基礎群眾的分裂,其裂痕恐怕不是簡單一句「把失敗者找回來」就可以解決的,真正要找來的是用以鋪展願景的中心價值理念。
2007.06.14 載於中國時報
在慘烈無比的總統與立委候選人初選之後,兩大黨都面臨了嚴重的整合危機,雙方的支持者都憂心忡忡強烈地要求當權者「把受傷的人找回來」。
過去,大家認為民進黨的內爭雖更表面化、激烈化,但都不至於發生分裂,而國民黨則否,差別在於,一個把「受傷者」找回來了,一個則否。其實民進黨何嘗把受傷者找回來了,從費希平、朱高正、林正杰,到當過主席的許信良、施明德、林義雄沒有一個被找了回來。
真正的差別不在受傷者找不找回來,而是新黨和宋出走時,帶走了一大批精銳幹部,而許、施、林等則否。至於精銳幹部為什麼會有跟隨出走與固守的不同,關鍵則在於基層群眾的分裂與否。而群眾分合的基礎又在於社會的矛盾與理念。
如從社會經濟的理念上來看,藍綠陣營內都既有保守主義,也有自由主義;既有些許左翼色彩人士,也有右翼色彩強烈人士,因此在西方國家畫分政黨的價值觀念並非台灣區別政黨的基礎;在台灣政黨分野主要是架構在本土.台獨/中國.統一之上的。換句話說,這些分野才是台灣政治社會的主要矛盾。
民進黨是含蓋了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台獨統一戰線,由於群眾台獨立場的一致,所以費希平、朱高正、林正杰出走帶不走群眾;施、許和扁之爭當時也僅止於同立場上的路線之爭,無涉立場之別,是「人民內部矛盾」,其爭端不造成群眾的分裂。因此,群眾既然不跟過去,仰賴群眾的精銳幹部自無隻身投靠的理由。
國民黨則不同,在台灣自始有本土/反本土的內在矛盾,其權力安排,在戒嚴時期藉由中央利益由反本土人士壟斷,地方利益則由本土地方派系分潤而達到平衡,但解嚴後本土精英既由國會全面改選進入中央進行權力角逐,非本土精英也掉落凡塵,參與區域選舉,失去舊時的秩序平衡安排的機制,雙方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短兵相接。九○年代社會,台獨支持度一路攀高,如今已越過五十%,形成對國民黨舊的國家認同意識形態的強大壓力,如今國民黨內部從群眾到幹部也隨之被誘發出堅持統一/去統之爭。國民黨的內爭既以社會主要矛盾做基礎,具備了「敵我矛盾」的色彩,所以一爭則易分。
在這樣的邏輯下,從國民黨中分裂出來的政黨,色彩十分奇異;國民黨的本土派系由於依賴傳統社會網絡而存在,是非常保守的右翼,但是在本土化,台獨化的大趨勢上又有一定的進步性;相反的,國民黨的非本土派在和新黨國家認同上是堅定的保守派,他們中產階級的背景還使他們在國家認同議題上出現法西斯主義的傾向(這原是蔣介石最心儀的意識形態),但也在社會價值上使他們有明顯的自由主義傾向;後來取代新黨的親民黨一方面承繼了新黨這樣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又有大批宋招攬而來的地方派系人馬,色彩的複雜和矛盾性就更高了。
群眾對幹部的制約能力,二○○五年有個鮮明的例子,宋要與扁合,親民黨群眾強烈反扁,結果依賴眷村選票的立委只好跟隨群眾而非宋,最後終於破局。
過去,民進黨的內爭既不涉統獨立場,甚至也不涉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的理念,但這次初選虛擬了「台獨/中國流」之爭,創造鮮明的「敵我矛盾」色彩,而實質上則是極端右翼和自由主義的矛盾,本土統一戰線第一次在理念立場首度再出現了裂痕。
如今兩黨詭異的內部矛盾,既有其歷史結構上的基礎,以至於黨內部在理念立場上的矛盾對應了基礎群眾的分裂,其裂痕恐怕不是簡單一句「把失敗者找回來」就可以解決的,真正要找來的是用以鋪展願景的中心價值理念。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