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群眾的力量

胡晴舫
2007.06.15載於中國時報 

台灣群眾力量又被祭上神壇。民進黨黨員黃偉哲與政治色彩偏藍的妹妹公開斷絕關係,原因是來自黨內同志與其支持群眾的壓力。傳媒輿論習慣性地將這件事歸類於藍綠分裂的社會氛圍,對政黨綁架了我們社會的所有價值包括親情感到不勝唏噓。然而,我個人倒認為,這件新聞再度印證了當今社會完全錯估了「群眾」的意義。

在今日台灣,極端主義的聲音--而且只有這種聲音--才被聽見。社會逐漸傾向侵略性格,說話越大聲、表情越惡劣、態度越輕蔑的人越能遂其所願。立法院暴力相向,男性沙文語言充斥,你想怎樣的流氓性格被當作本土特色發揚光大,發洩情緒為首要,解決問題不重要,理性討論變得異常困難。

這個世上,極端主義者的言行本來就比較容易被看見。尤其是在一個傳媒發達的社會,新聞鏡頭永遠是追著那些驚世駭俗的人物或現象跑。這是為什麼美國最富有女繼承人芭莉絲希爾頓能夠不做什麼就成為名人、而恐怖分子每殺害一個人質都能得到全球注意的原因。極端分子喜歡發言,因為他們想要展現他們有權力控制這個世界,影響別人的生活。而他們的言論通常簡單、誇張,充滿宗教精神,要求對方相信,而不是對話。

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則忙著在掙扎自己的人生,賺錢、生子、房貸和醫療保險才是他們關注的重心,他們沒有時間每晚打叩應電話、去政黨網站留言,也不會主動去尋求機會公開發言。這些主動或被動選擇沈默的群眾雖然不常危言聳聽,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意見,他們只是在過他們的平常日子,每逢選舉,偶而用選票說一次話而已。

台灣社會的危機就在,我們只選擇傾聽那些患了多語症的偏執嗓音,以為那就是我們社會主流甚至唯一的聲音,並且冠之為「群眾」的名號。如此錯誤判斷的後果就是妨礙了平等精神,犧牲了民主制度。因為,沈默的大多數將會因為聒噪的激情少數而縮減了政治上的選擇。

當一個社會只獎勵態度激進與言語挑釁的極端分子,那麼,這個社會不僅將失去道德的平衡,更會失去對社會前進方向的判斷準頭。

而且,就算社會大多數都認同某一件事,大多數人的專政乃是民主制度最需時時提醒的民粹陷阱。如果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都漠視外勞或歧視愛滋病患,並不能證明這件事情的道德正當性或法律適當性。因為,群眾的力量固然偉大,但群眾未必永遠是對的。群眾並不是一群面目統一的善良天使,他們各有獨立的主觀情感與私利考量。

當還算理性的個體集結成眾時,他們也能變得衝動興奮,接受各種暗示,變成勒邦口中那「一群既不知道懷疑也不知道猶豫的人」。更多時候,群眾就像歐威爾小說「動物農莊」裡的羊群,只要一隻名叫拿破崙的豬懂得適當操弄,他們就會自動背誦起七大誡律,彷彿那是宇宙間萬劫不滅的黃金真理。

最終,在認同我們的同儕與社群之際,一個人還是必須對自己的行動負責。所謂的群眾,或許在必要時候可以給你力量,但是,他們卻永遠不能替你思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