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民主內戰與革命民主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組特約研究員 桂宏誠
2007/06/15載於蘋果日報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曾對外宣示,他最重要的任務為終結「民主內戰」,而有意籌組「第三社會黨」的周奕成也曾為文指出,台灣存在著「兩個社會」間可能更加激化的「民主內戰」。

然而,「民主」是個正面而具有道德正當性的字眼,「內戰」則容易讓人與動亂或毀滅等負面意義產生聯想,兩個詞彙再連綴成「民主內戰」的新詞語,究竟係用來表達什麼概念呢?而民進黨將以「終結民主內戰」作為二○○八年總統大選的訴求,但它所隱喻的真正意涵又是什麼呢?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曾斷言:「民主能為世界帶來永久的和平」,二十世紀初以來,也有許多實證的研究結果指出,民主國家發生內部衝突或與其他民主國家間戰爭的機率最小。

因此,若謂台灣目前正處於「民主內戰」,這個案例就頗為值得深入探究。事實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若干新興民主國家進行民主轉型的同時,不論在國家內部或國際之間,還因激起了民族主義的對抗而發生了戰爭。著名的政治學家杭廷頓即曾指出,新興民主國家引進了選舉制度的結果之一,便是政治領袖得以贏得選舉的最廉價方式,就是動員不同族群、種族或宗教的支持者,從而也導致了社會愈加分裂與衝突。


必須重新界定民主

杭廷頓在其得獎的《第三波:二十世紀的民主化浪潮》大著中,對於「民主」正係以選舉的舉辦來界定。但當民主化的結果愈來愈和「衝突」或「內戰」發生關聯後,美國研究民主化的學者就不得不重新界定民主,以為其行銷世界的「民主品牌」做些擦脂抹粉的修飾。也因此,如美國《新聞周刊》專欄作家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近年來則更強調:「在沒有憲政自由主義背景的分裂社會中,引進民主政治實際上是助長了民族主義、種族衝突或甚至戰爭」。


國家民族利益至上

然而,憲政自由主義已在台灣的社會扎下了根基嗎?若答案是肯定的,台灣又豈會存在激化「民主內戰」的兩個社會?並且,所謂「民主內戰」中的「民主」又是哪種「民主」?甚至於,籌組「第三社會黨」以在「民主內戰」中擔任「維和部隊」,豈不有打著民主反民主的疑慮?

國民黨過去曾自我定性為「革命民主」政黨,這種民主觀係自清末以來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以及糾結了民族主義與集體主義所形成。孫中山主張建國須經「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即受到了進化論的影響,而他所講的「憲政」,本是指把民主制度用《憲法》給確定下來。因此,孫中山的「建國三序」原即屬「民主轉型」的理論,而「革命民主」既是「訓政」,也是「威權統治」,目的在於以革命手段來創造實施民主的條件與環境。

當前民進黨的民主觀其實和孫中山的差異不大,都屬於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集體主義式民主,而非基於個人權利保護的憲政自由主義。唯有從「革命民主」的脈絡來理解,才能解釋民進黨將「民主」與「內戰」連綴成「民主內戰」的意涵。因此,謝長廷說要「終結民主內戰」,便意味了以「台灣主體性」為集體利益的民主才是真民主,因而「終結民主內戰」的意涵,將不過是他將採取「促獨」選戰策略的一種包裝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