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剪報:追求正常化國家

陳芳明
2007.06.13載於中國時報 

「國家正常化決議文」正在民進黨內部擬議,據說是為了取代一九九九年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在總統大選即將到來的時刻,民進黨政策的調整都有可能影響形勢的演變。在「正常化決議文」與「前途決議文」之間究竟有何差異,還有待觀察。

不過,一個執政黨的政策方針若有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關係到台灣社會的穩定。 「前途決議文」的核心價值,是由以下的文字呈現出來:「台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由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這個核心價值是一九七○年代民主運動的重要資產,也是民進黨建黨的基本精神。如果新的決議文把這段表述拿掉,則台灣做為一個正常化國家將不再正常。

執政以來,民進黨有沒有尊重這個建黨精神,事實很明白。要追求一個正常的國家,首要工作應是建立健康的歷史觀。主張台灣前途由全體住民共同來決定之際,民進黨是否尊重全體住民之間各種不同的歷史記憶?實踐這樣的政治主張,應該以行動使每位住民都感受到被尊重。今天台灣社會能夠掙脫威權體制的支配,漂亮地建立政黨輪替的制度,絕對不是僅依賴一個政黨。如果沒有全體住民展現共同的意願,就不可能在最短期間之內使台灣完成民主政治的重大迴旋。 綠色執政七年期間,本土主張的吶喊不斷升高,但是本土論述的思惟方式卻越來越貧困。

究其原因,在於民進黨把自身建黨的記憶等同民主運動歷史的全部。這種做法,無非是把民進黨以外的住民排除在歷史記憶之外。凡是支持民進黨,才是民主運動者;如果沒有支持民進黨,就不屬民主運動者。這種僵化的觀念,已使本土改革的路線越來越狹隘。 一方面主張全體住民可以共同來決定台灣前途,一方面又把部份住民排除在民主運動的記憶之外,這種思惟方式幾乎是把台灣引導到一個不正常的狀態。

在本土主張的操作下,民進黨的歷史狂野越來越明確,那就是把二二八事件當做戰後歷史的起點,然後連繫到一九七○年代的民主運動,以及一九八○年代的建黨運動。在這條主軸的劃分之下,區隔了誰是本土改革者,誰是反本土改革者。簡單的思惟方式,反而使本土觀點淪於永恆的危機。

追求民主政治,乃至於使每位住民的歷史記憶都受到尊重,在過去威權時代,可能有些人基於自己的政治信仰而未參加民主運動,也有些為了明哲保身而怯於介入運動。其中也許夾帶著族群文化的因素,或者摻雜了個別的歷史記憶,終而沒有涉入歷史洪流之中。但這並不意味,他們反對政治改革;更不意味,他們選擇站在本土的對立面。

台灣要邁向正常化國家,應該是使每個人的政治意願都能得到充分表達,並且也使各種不同的歷史記憶都能獲得恰當尊重。對每位住民都應具備信心,他們都是構成本土的主要成員。讓本土成為積極的、開放的本土,而不是審判式、排他性的本土。使本土的意義正常化,台灣做為一個國家也才能正常化。

沒有留言: